阅读历史 |

第422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,此刻见儿子竟跟着附和,看那吕秀才便愈发不顺眼,并由此上升到了怀疑常岁宁用人眼光的层面上。

想到她昨日翻看这些时日的招募名单时,竟还留下了一位“口技先生”,骆观临大感无语——还真是一个敢上门,一个敢留人!

由此可见,她招纳人才的风格已经不是不拘一格,而是千奇百怪了!

骆观临本不欲多管这些,昨日还曾在心底冷笑“随她去吧”,此刻却到底忍不住问:“……昨日刺史留下了一位口技人,是打算作何用处?”

“钱先生还真别说——”常岁宁一副“你问到正点子上来”的模样,正色道:“这位口技先生姓刘,乃是刘家口技的单传人,若不是家乡也遭了战乱,人家刚巧经过江都,才不来我这儿应招呢。”

她一副捡了宝的语气,含笑往下道:“如此才艺,平日里方便看口技表演且不说了。此外,先生该是知晓‘鸡鸣狗盗’一词的来由?”

骆观临怔了一下,这才反应过来,对上她那张笑脸,又有种不好的预感,所以她是要……

“到时我会让刘先生教授一些简单的口技,就譬如鸡鸣与犬吠,以作暗号之用。”常岁宁一视同仁地看向书房里的每个人:“咱们到时一起学。”

骆观临陷入了沉默,这些街头技艺,在文人眼中属于不入流的行当,他想象不出他和一群人围在一起狗叫鸡叫、甚至更古怪的声音时的情形。

当她的文士,要学的怎么这么多!

偏生那位吕秀才又热情地附和起来,就差当场写下“口技的一百种妙用”了。

“这只是刘先生的其中一个用处。”常岁宁重新拿起笔,边与骆观临道:“之所以留下刘先生,另还有一处用意……待过些时日,先生自然便知晓了。”

这时,阿稚进来通传,道是楚行回来了。

书案后的常岁宁立时抬眼看去:“快请进来。”

楚行很快入得书房中,抬手行礼:“女郎。”

“楚叔此时回来,可是倭军有异动?”常岁宁正色问。

都怪风太大

“女郎放心,暂无大异动。“楚行道:“这些时日逐渐加大了海上巡逻范围,女郎迅速令各处整合水师,每日皆于海上演战操练,又有大将军坐镇营中——那些倭军鼻子灵得很,一时半刻必然不敢冒进,想来总是要观望迂回一阵子的。”

常岁宁点头,老常曾也是打过倭兵的,他的名号在倭军间便多多少少会形成威慑,加之军士操练频繁,气势先摆出去了,总能让生性狡诈多疑的倭军多些观望。

而倭军多观望一日,于她而言便更多一日练兵及协调各处整肃防御的时间。

“纵然如此,也决不可大意待之,倭军至多有一时观望,却不可能当真被轻易吓退,他们觊觎大盛之心不死,十数年才等到今次可乘之机,不可能甘心就此无功而返,因此,一场大战总归不可避免。”常岁宁与楚行说道:“倭军的观望或许也只是假象,海上异动瞬息万变,往往更难捕捉防控,绝不能掉以轻心。”

楚行正色应“是”,心中却有着一瞬的恍惚之感。

不知是不是他的错觉,他竟觉如今的女郎同先太子殿下的神似之处越来越多……而曾经那些已被淡忘的有关先太子殿下的记忆,随着这段时日同“这样的女郎”的相处,竟又变得逐渐清晰了些。

楚行短暂的恍惚间,只听那道清亮的声音又问道:“如此情形下,倭军必会派出更多细作前来刺探虚实,近日可有捕获到倭军探子的新动向?”

楚行点头:“确如女郎所言,昨日才在江都与润州交界处抓到了几名细作,如今大将军正令人严加审问,试试能否问出些有用的。”

常岁宁点头,道:“军中务必严加防范,令军士们提高警惕,多留意身边同伴,人人皆可自行纠察,如有嫌疑人等,一经上报,查实的确为细作探子之后,上报者皆记大功。反之,窝藏隐匿者与细作同罪论处。”

那些细作若混入军中,除了刺探军机之外,还会行收买挑拨离间之举,许多时候,在足够的利益诱惑之下,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紧守家国大义。

人的底线不该是拿来挑战的,大部分人的底线也经不起所谓挑战。并非每个人只要穿上了一身盔甲,便会毫不迟疑地将家国利益放在首位。人的觉悟和所处的位置不同,心态便也不同。盔甲之下,大多数也只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而已。

对待普通人,比起以说教之法来让他们提高觉悟,大范围的紧密纠察,和摆在明面上的褒奖之制更为切实有效且合理。

防范细作是如此,军中事事皆是如此。

因此军纪军法,在她这里永远是高于一切的存在,决不可受到半点质疑和触犯。

而今作战有序精锐强悍的玄策军,也非军中人人生来便是成为精锐的好苗子,她最初组建他们时,凭借的便是奖罚分明的森严军法,而后带着他们在一场场残酷的战役中不停地修正打磨,方才一步步足以配得上精锐之师四字。

楚行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