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七章 整编与北伐二十七(终)(2 / 3)
胡孝廉已经率兵去了武昌。这几天来芜湖方面礼遇有加,只是没有提及任何的何谈条件,不停的安排他去各地参。观马鞍山的钢铁厂、安庆的制造局,还有芜湖工业园区。杏城的意思是,如今胡孝廉远在武昌,芜湖这边是否继续等下去?”
杨度也趁机拿出杨士琦的密电。请示道。
“咳,小小年纪却又老谋深算,这是在想咱们北洋示威啊!好叫咱们小看不得!给杏城回电,趁着这个机会好好的走走看看。也为这个后起之秀估估价,探一探他的底牌。无论是招揽还是对战,知己知彼,总是没有错的。”
袁世凯摸着脑袋上又细又黄的辫子,沉吟了片刻,回答道。
“少川已经率领谈判团抵达武昌,唯亭派出去的特使汪兆明也同时身处武昌。南北谈判正式开始前,是不是让这二位再去摸摸底细?探明胡孝廉的态度?!汪兆明在国事共济会中表现积极,是时候助少川一臂之力了。”
杨度察言观色的本事很是不赖,立马把之前一直在蹲墙角的旺旺鸟给推了出来。试探着建议道。
要说这个“国事共济会”还是旺旺鸟和杨度共同组织的。旨在协调南北政治矛盾。共商国际大事。不同于深谙帝王之术的杨度,旺旺鸟虽然生了一副好皮囊(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呢),但是在政治上极为幼稚。个人的能力也和其本身庞大的野心不成正比(平行历史上看,从宁汉对抗,再到后来旺旺鸟投降日本。这货在政治上一直都是野心大、能力小,就没玩的过凯申公。最后更是为了自己的野心,不择手段的选择了当汉奸,结果落得了一世的骂名。)。因此自打入幕之后,旺旺鸟就一直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,被老谋深算的老袁给拿捏的死死的。又是和袁克定拜把子,又是给南方暗中下绊子,忽悠在北京起义的。作为老袁的特使密赴武昌后。立即被黎元洪给扣下了,一直以来都是寂寂无闻。杨度有些看不下去了,趁着老袁头疼的时候,干净试探着给旺旺鸟争取一个露脸的机会。
“嗯,兆明回了天津也是赋闲,不如就随少川走一遭,为何谈助一臂之力。”
袁世凯思量着点点头,让南边拥护他老袁登上大总统的位置才是真的。
这边北洋集团集体头一众大佬集体犯了头痛病的时候,武昌这边的胡大帅过的那就一个滋润啊。
从北洋谈判团的驻地出来,胡瑞一行人快马加鞭的赶往江边的码头,安徽革命军的大部队还没下船,武昌当地百姓的欢迎仪式还没开始呢。
黎元洪当初是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,通电请求安徽军驻武昌的。码头上武昌百姓欢迎安徽军的盛况,让本来还抱着一丝侥幸的黎元洪彻底的死了心。人最悲哀的就是心死了,心死了也就什么都没了。黎元洪撇下所有人,自己缩到府邸里面黯然神伤去了,留下孙武等一干军政要员,硬着头皮去处理码头上的事情。武昌的老百姓咱怎么热烈欢迎安徽军,那也算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。这安徽革命军是应了武昌军政府的邀请驻武昌的,军政府没有一点准备活动,就听之任之,似乎说不过去啊?
黎元洪当了甩手掌柜,惹得武昌军政府上下一阵鸡飞狗跳。这安徽军都到了码头了,被临时抓来的军政府秘书长汤玉龙,领着一队好不容易拼凑起来的骑兵营,一路上负责开道,护送着胡瑞一行进城。
之前安徽军援鄂,参战的长江舰队和整编第四师,都严格遵守了三大纪律、八项注意。援鄂期间,不仅没有发生一起扰民事件,驻扎武昌的安徽革命军还主动承担起了维持当地治安、救济衣食无着的难民,等一系列工作。黄兴的宝贝儿子黄一鸥的事情,整个武昌的百姓都是知道的,除了咬牙切齿以外,只能暗暗诅咒黄兴父子早日遭到报应。初期意外什么办法也没有,谁让人家有一个当总司令的爹啊!身边还有本地湖北民军的一帮军官充当爪牙,要枪有枪,上头还有人,老百姓还能怎么办?!
老天有眼啊,为非作歹的黄一鸥撞上了安徽军这块铁板,被领兵的胡大帅抓了个现行。管你老爹是不是总司令,作奸犯科,拿你没商量!消息传出来,武昌的百姓谁不鼓掌叫好?受难的苦主更是把胡大帅奉为‘包青天再世‘,偷偷地在家里供奉了胡大帅的长生牌位,再穷的人家。每天也要从嘴里省出一小捧米,供奉在牌位前。后来安徽军在大败北洋军之后,被逼撤离,武昌百姓也是扼腕叹息。背地里没少骂黄兴公报私仇的。当年的岳飞爷爷不也是这样吗?一心抗敌,为国为民,却遭奸臣所害。一时间,黄兴父子的名声在武昌臭大街了,百姓没有一个不骂的。
现在汉阳的北洋军被打败了,能打仗、又仁义的安徽军回来了,老百姓那还能不夹道欢迎?嗯,最好是不走了,北洋军那是畜生啊,汉口一把大火烧死了多少无辜啊。有这样的大军驻扎武昌。老百姓心里也踏实。
上次援鄂的时候。情报部和侦察兵就把整个武昌的情况进行了摸底。指挥部的驻地很快就选好了,按照胡大帅的意思,尽量的避开北洋谈判使团的驻地。防止说闲话。随船前来的整编第四和第三师,也各自选择空地,安营扎寨。
作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