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63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,刚刚打了一场胜仗的男人睡了个饱觉,心思浮动得很。

“之前是谁说战时禁……”

话还未说完,便被他全数吞入腹中。

含羞倚醉不成歌,纤手掩香罗。1

明媚春光无限好,满月暗生香。

本来裴莺还计划着早上睡醒后开始筹谋炼钢的事,结果被霍霆山这一捣乱,她拖到快午时才起。

“夫人。”门口有人说话,是辛锦的声音。

裴莺嗔怪地看了餍足的男人一眼,“肯定误时辰了。”

按照以往没战事时,他们都会和小辈一同用餐。如今好了,迟大到。

霍霆山懒洋洋道:“用膳而已,并非多紧急之事,让他们等着就是。”

裴莺不接他这话,径自穿衣裳,但穿着穿着,她发现不对劲。

如今是夏季,襦裙布料轻薄,这个时代的襦裙的领口虽不如唐朝时低,但要说特别高,那也算不上。

如今裴莺一低头,刚好就看到一抹露在衣襟外的、完全遮不住的绯红。

刚出炉不久,新鲜得紧。

裴莺懊悔的将衣襟往上提了提,遮住了,但这没什么用,她一松手衣襟又掉了下来。

“霍霆山,你太肆无忌惮了。”她低声埋怨他。

霍霆山瞅了瞅,“我下回注意些。”

最后这顿午膳裴莺没到正厅,她和霍霆山在房中解决。

而膳罢,裴莺开始着手炼钢之事。

炼钢并非一件容易的事, 裴莺大致记得不同时代的炼铁方法是不一样的。

中国在春秋末年开始步入铁器时代,时间推进到秦朝时,人们尝试将铁矿石和木炭相互夹层, 而后一同放进炼铁炉中, 以此得到了杂质较高的熟铁。

后来到了汉朝, 冶铁技术精进, 相继出现了“百钢法”和“炒铁法”,也就是这个时代, 比生铁更韧、比熟铁更坚硬的钢开始出现。

不过由于冶铁方法相对落后, 工序复杂不说, 此时炼出来的钢质量远不如后世好。

时间再推进到南北朝, 被录入《天工开物》的灌钢法出现了,此法将熔化的生铁液灌到熟铁上,通过生铁和熟铁之间的碳差生产钢, 钢的质量相对于汉朝时有了质的飞跃。

而当时间来到明朝, 灌钢法被改良, 出现了延续至今还在使用的“苏钢法”。此法是将生铁放在炉口, 待其融化滴入炉内, 和里面的熟铁发生反应。

这个过程有点像酸碱中和的滴定实验,可以相对精准的控制两方的比例,进而影响碳铁中的含量。

裴莺看着小本本上列出来的一个个办法,首先用炭笔划掉了“百钢法”, “太慢了, 一块铁片打几年,哪有那般多的时间。”

“炒铁法工序好像很繁琐来着, 算了……”裴莺自言自语后,又提笔将“炒铁法”给划掉了。

如今怀古关处的荆州军大胜雍州和益州联军, 东门关陷入僵局,从某种程度来说战事稍歇,因此并非真要当忠臣的霍霆山难得闲了下来。

他坐在裴莺身旁,听她小声嘀咕,见她那双漂亮的眼儿一瞬不瞬地看着小本子,专注得很,仿佛身旁没有一个活人。

她这般状态当真少见,霍霆山饶有趣味地看着,竟也不觉无聊。

裴莺用两个时辰将冶铁的大致流程捋出来,最后她舍弃了苏钢法,决定用灌钢法。

灌钢法一旦出世,定然会轰动天下,随之引来各方势力的注意。

不同于只是奢侈品的香皂,事关兵戎,各方极有可能联合起来、不惜一切代价探查灌钢法。

保不住这个法子是必然。一是外部力量过于强大,二是也别将古代铁匠不当回事,古人其实很聪明。

从一个点往前摸索,和从两个已确定的点相向摸索根本不是一个难度的。灌钢法公诸于世只是时间问题,可能只要两年,甚至一年不到,各州便知晓了。

她需要埋另一张底牌,而这张底牌就叫做苏钢法。

等灌钢法的风吹遍各州,那时幽州可悄悄换苏钢法,炼制一批质量更优等的钢铁。

确定炼钢方法后,后面得重点关注的是火炉温度。以灌钢法炼钢得1300c往上走,如何提高炼铁炉的温度是要事,且高炉温不仅是炼钢所需,后面玻璃的炼制也会涉及到。

而裴莺就在这个地方卡住了。

一卡就是一个下午。

霍霆山在旁边看着她写写画画,绝大多数是写了又被她划掉,纸张用完揉成团丢进旁边的小竹篓里。

本来空空如也的小篓逐渐被装满。

“夫人,时候不早了,先用膳。”霍霆山把她面前的小本本合上。

然而他前一秒合上,她后一秒就重新打开,目光继续落在小册上,压根没往他身上飘,“你先去用,我晚些。”

裴莺觉得现在她处于一个临界点,有点忘记的东西隐约记得。

冰山一角露出来了,迷雾快要拨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