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三百九十四章记仇的徐杰(再感谢蒋大少丶万赏)(2 / 3)

加入书签

&esp;&esp;徐杰的这一套思路说完,整个朝堂早已一片静默。

&esp;&esp;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。升官发财这个词,不知用了多少年,一个地方主官,对整个州府县所有财政进出一言而决,这就是升官发财的最基本含义。

&esp;&esp;此时税收独立,已然封住了升官发财最大的一个渠道,虽然离完全禁止还有十万八千里,但也是极大的进步。

&esp;&esp;这种超前的思想,对于徐杰而言算不得什么,但是对于朝堂之上其他人而言,已然是极大的冲击。

&esp;&esp;冲击到连夏文都听得愣起了神,他显然听懂了徐杰说的是怎么回事,却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。

&esp;&esp;夏文愣了片刻,扫视了一下台下众人,已然知道气氛有些凝重,脸上堆出了笑,说道:“昔日欧阳公就是以赋税改革之法富国强兵,今日太师又奏赋税改革之法,诸位可有什么意见?”

&esp;&esp;在场众人,皆是不语,连谢昉都在皱眉沉思。在场众人多是高官,高官下面自然还有错综复杂的势力,还有许多小官。甚至这些高官,也是从小官过来的。

&esp;&esp;达官显贵的好日子,主要也靠着这些错综复杂的势力关系,靠着那些小官。小官们管不到钱粮了,达官显贵们的豪奢又从哪里来?

&esp;&esp;这完全就是釜底抽薪,抽了整个既得利益阶层釜底的薪。

&esp;&esp;徐杰就这一番禀奏,似乎依然把自己放在了在场所有人的对立面上,甚至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对立面,读书进学考科举做官,真正想着要为生民立命万世太平的远大抱负者毕竟是少数,更多的还是光耀门楣,发家致富。甚至连徐狗儿的那些小收入,究其真正的源头,大概也是这么来的。

&esp;&esp;徐杰禀奏完,回头看着在场所有人,眼神犀利非常。

&esp;&esp;台上的夏文,也在思索,夏文想得清楚徐杰此法的好处在哪里,更知道徐杰一旦做成此事,自己这个皇帝才是那个最大的得利者,所有夏文又开口说道:“谢相觉得太师此法如何?”

&esp;&esp;谢昉闻言,看了看徐杰,答道:“臣以为,太师之法,若是真做成了,当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壮举!臣附议!”

&esp;&esp;徐杰闻言与谢昉点头致意一下。

&esp;&esp;夏文又问:“吴相觉得太师此法如何?”

&esp;&esp;吴仲书闻言,微微沉默,答道:“太师此法,于国有益,就是真正改革起来,千难万难。想来太师也知其中难处,若是难处解决不了,只怕难全其功。”

&esp;&esp;吴仲书之言,是聪明人说的话,两不得罪。但是也说到了正题,要与天下所有官员作对,能成吗?谁又替徐杰去做成?

&esp;&esp;徐杰已然答道:“吴相公不必担忧,成与不成,只在决心!缉事厂有一把刀可保证此事必成!”

&esp;&esp;一把悬在所有官员头上的刀,何其有用?

&esp;&esp;只是徐杰这一语,满场哗然。

&esp;&esp;激进如徐杰这般的人,大华朝三百年,从来没有一个。甚至汉唐以下,也从未出过一个。

&esp;&esp;曾几何时,哪朝哪代,士大夫头上还有了一把刀?

&esp;&esp;连夏文这个正统的读书人都闻言一愣。缉事厂什么时候变成了士大夫头上的刀?

&esp;&esp;惊讶不已的夏文连忙开口说道:“太师,这般是不是有些不妥,天下之大,就怕……就怕有个万一,万不可一个不慎,动摇了江山社稷之本。”

&esp;&esp;夏文所想,若是天下官员都得罪了,愤怒之下做出什么事情,那这江山社稷岂不是立马分崩离析?

&esp;&esp;不想徐杰说出了更加让人震惊的一语:“陛下,从古至今,千百年下来,可曾听过有文人造反的事情?又可曾听闻过文人造反得势的?”

&esp;&esp;徐杰一针见血,许多时候,事情就是这么本末倒置。皇权最在乎最照顾的人群,是最不可能造成国家动荡的群体。真正造成国家动荡的群体,反而是皇权在大多时候不照顾的人群。

&esp;&esp;秀才造反,就是个笑话。

&esp;&esp;徐杰心中,那些文人,就是可以得罪的,怎么得罪都没事,往死里得罪也不会造成国家动荡。

&esp;&esp;徐杰这么一语,满场弥漫着一种气氛,一种敢怒而不敢言的气氛。

&esp;&esp;连谢昉听得都微微皱眉,因为徐杰语气中有一种看不起文人的含义在其中。好在徐杰自己也是个文人,还是个名声不小的文人。

&esp;&e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